最新政策: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关于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的公告
税委会公告2025年第4号
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有关事项如下:
一、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在现行适用关税税率基础上加征34%关税。
二、现行保税、减免税政策不变,此次加征的关税不予减免。
三、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不加征本公告规定加征的关税。
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
2025年4月4日
中国是全球重要的磷酸钙盐生产国和出口国,这些产品主要用于饲料添加剂、食品工业及肥料领域。从进出口方面来看,我国近年来,对磷钙产品进口量微乎其微,主要以出口为主,2018年贸易战后,美国对中国DCP加征25%关税,导致中国对美出口量下降30%~50%,出口量暴跌,部分订单转向摩洛哥、墨西哥。转口贸易激增:中国企业通过越南、马来西亚等第三国间接出口美国,但成本上升。4月3日,美国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34%的“对等关税”,9日起税率在原先征收的关税基础上,叠加最新的“对等关税”,据悉,美国此前已对中国商品普遍征收20%的关税,加上“对等关税”后合计将达到54%。同时针对越南、缅甸、柬埔寨“对等关税”均有提升,分别达46%;45%;49%,这就导致通过中间地区转口的可能性降低。但目前我国磷酸钙盐主要出口国家是亚洲国家(主要市场)、非洲国家(快速增长市场)、拉丁美洲(重要新兴市场)、欧洲与中东市场。因此总体来看,美国政策限制对我国磷钙出口市场直接影响有限。以下是主要出口目的国的概况及特点:
出口国家 | 亚洲国家(主要市场) | 非洲国家(快速增长市场) | 拉丁美洲(重要新兴市场) | 欧洲与中东 | |||||
东南亚 | 南亚 | 东亚 | 南非、尼日利亚、埃及、肯尼亚 | 摩洛哥 | 巴西 | 俄罗斯、乌克兰 | 士耳其、伊朗 | 欧盟国家(如荷兰、德国) | |
出口目的国的概况及特点 | 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这些国家的畜牧业(尤其是水产养殖和家禽业)快速发展,对饲料级磷酸钙需求旺盛 马来西亚、缅甸:依赖进口补充饲料原料 |
印度:畜牧业规模大,但本土磷酸盐产能不足,需从中国进口。 孟加拉国、巴基斯坦:饲料工业增长推动进口需求。 |
韩国、日本:主要进口高纯度食品级或医药级DCP,用于高端饲料和食品添加剂 | 非洲畜牧业扩张迅速,但本士生产能力有限,中国产品因性价比高占据主要市场份额。 | 虽为磷酸盐生产国,但部分细分品种仍需从中国进口 | 全球肉类出口大国,饲料添加剂需求量大,是中国DCP/MCP的重要出口目的地 | 因地缘政治和本土供应链问题,增加从中国进口 | 饲料工业依赖中国磷酸盐产品 | 进口中国DCP用于畜牧业,但需符合严格的生物安全标准 |
“对等关税”政策对当前的磷酸氢钙市场直接影响有限,但高成本持续,下游养殖行业综合影响,当前磷酸钙盐市场的行情变化更多取决于产品本身的供给格局、供需关系的变化。
饲料相关产品:
豆粕:3月初已经对进口美国大豆加征10%的关税,叠加此次34%的关税实施后,进口美国大豆加征的关税税率达44%。数据显示中国进口的美国大豆目前还有约60万吨未装船,这些订单可能被取消。但回到基本面市场来看,今年二季度中国预计将进口创纪录的3130万吨大豆,较去年同期的2991万吨增长约4.6%。二季度属于南美大豆到港高峰期,且今年南美丰产预期逐步兑现,由此可见中美关税对于国内二季度市场或无实质性影响。而向远期来看,三季度末开始逐渐进口美豆进口窗口,届时关税方面影响或有所体现。不过自2018年中美贸易战开始,中国市场以做好充足准备,无论是国粮储备还是其他贸易进口国拓展,以及国内大豆种植面积的增加,都能让中国在此次贸易战中“如鱼得水”。未来展望:从进出口角度来说,国内多以进口大豆压榨为主、对于直接进口豆粕方面仍数量偏少;而从出口角度出发,国内市场供应充足、美国对东南亚等国家实施关税或将进一步利好豆粕出口方面。
玉米:2020年前,美国曾是中国玉米最大的进口来源国,进口占比超过90%,2020-2022年,因中美第一阶段贸易协议推动玉米采购,我国进口美国玉米占比约70%,依旧占据我国一大半进口市场,2023-2024年,因中国批准巴西玉米进口并签署长期协议,巴西玉米首次超过美国,美玉米进口份额锐减,2024年至今,中美贸易摩擦及国内相关政策的影响,我国逐步减少对进口美玉米的依赖,不断拓展多元化进口布局,美玉米进口量占比不断缩减,对国内玉米市场的影响有限。
由于豆粕、玉米在饲料中占比很大,对下游饲料养殖行业成本起主导影响,关税增加影响全球饲料原料贸易,原出口美国的产能转向内销或其他市场,导致国内饲料添加剂价格竞争激烈,行业洗牌加速,散养户、中小添加剂厂商若无法转嫁关税成本,可能面临亏损或退出市场的可能。
长期趋势与行业应对
1. 中国企业的策略
市场多元化:开拓东南亚、非洲、拉美等替代市场。
产业链升级:向高端产品(如医药级维生素、食品级DCP)转型,减少低端竞争。
海外建厂:在关税较低国家(如东南亚)设厂,规避贸易壁垒。
2. 全球贸易格局重塑
中国份额部分转移:摩洛哥、俄罗斯DCP出口增加,但中国仍主导中低端市场。
区域供应链形成:美国更多从墨西哥、加拿大采购,欧洲依赖本土或非洲供应。
3. 政策博弈与行业协作
中国反制措施:可能对美国农产品(如大豆、玉米)加税,进一步影响全球饲料原料贸易。
行业协会作用:推动技术标准互认(如FDA、欧盟认证),减少非关税壁垒。